
臺南市的「安平樹屋」,近年成為拍照打卡的景點,照得好不好,打光是要點,而「樹屋」正是自然的攝影棚。如何打出柔和且層次豐富的光,拍出動人的照片,就交由自然的光影魔手啦,那可不需昂貴的打燈設備,只要善用當場的自然光線,就能怎麼照怎麼好看耶!
Thanks for reading 施芳瓏 Fang-Long Shih!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Subscribe

這是一處被廢棄的建築,只剩斷壁殘垣,面對今日的殘破景象,臆想昔時的繁華光景,剛興起悲涼之情,即被巨大榕樹所伸展的樹根,盤根錯節,給吸引住了… 這棟建築不是已經死了嗎?榕樹的生命力又讓「他」活了起來!幾乎是屏住氣息,一路走在木棧道,又走上空中的黑鐵棧橋,仔細查看,整個建築物被榕樹 … 與其說是入侵,倒更像是共生,樹包屋、屋包樹,自然與人為的和諧共處 … 原本心中的悲涼,漸漸轉為折服於植物生命力的驚嘆!這個遺址之所以能保存下來,得益於一群本土的文史學者及藝術家們。他們向市府陳情保留,市府的回應是:如果他們能提出一個永續發展的文創方案,這個遺址便可被保留下來。最終,在2004年,這群陳情者,腦力激盪出這個文創的方案,永續吧?!

在驚嘆之餘,也一路追溯其昔時的繁華光景:清咸豐八年(1858年),英國贏得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後,與戰敗的清廷簽訂天津條約(1858年),要求開放多個通商口岸,包括安平(台灣府)。安平於同治三年(1864年),設立海關,正式開港,一時間外商雲集,洋行林立;於同治六年(1867年),洋商紛紛在此設立洋行,以英商德記、怡記、和記,美商唻記,及德商東興最負盛名,合稱「安平五洋行」。其中,原在中國廈門的德記洋行,派遣代表馬遜(J.C. Masson)與布爾士(R.H. Bruce)來台發展。他們向臺灣道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今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北側的海灘地,建造自己洋行的房舍與貨棧(即倉庫),主要出口當時「貿易三金(茶、糖和樟腦)」中的糖。現今的「安平樹屋」,原為英商德記洋行的倉庫,那裡曾經存放過無數噸南台灣生產的糖,經由安平港,再透過戎克船,運往世界各地進行貿易!

昔時德記洋行的倉庫,見證了臺灣在十九世紀中期開港通商後,由「行郊」的「轉口貿易」轉型為「洋行」主導的「國際貿易」。接踵而至,歷經產業的消漲與朝代的更迭,最終蛻變為今日文創「安平樹屋」斷壁殘垣的永續存在。在自然與人為的交織中,它靜靜地矗立著,無聲卻深刻地訴說著那段曲折的台灣歷史:由於清廷的戰敗與被迫開港,造就了台灣的經濟繁榮;因與國外的貿易極為頻繁,台灣因而登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