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26日,我接受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的邀請,參加其「新聞信任倡議」(Journalism Trust Initiative,JTI) 的交流晚會。我很享受那晚的交換名片與簡短交流。在一個晚上,我結識這麼多的法國記者,竟然不是在倫敦,而是在台北。近來台北承接越來越多的國際交流:2 月 20-21 日「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Halifax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um)首次跨出北美,首選在台北舉辦,有來自 70 多個國家的政要、專家和學者齊聚,討論國際社會民主與安全的連結。2 月 24-27 日「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首次在東亞舉辦,首選在台北登場,有來自 100 多個國家的公民團體、政府單位與包含 Meta 在內的科技企業,探討人工智慧、數位平台、資料安全等對人權所帶來的影響。

資訊戰時的新聞挑戰
26日的晚會,「新聞信任倡議」主任 Benjamin Sabbah 首次從巴黎飛到台北,與台灣的媒體交流,會上匯聚了來自「事實查核中心」、「Cofacts 真的假的」、沃草、天下、芋傳媒、報導者、美國之音中文部等記者。藉此機會,我比較深入了解 JTI 的核心理念與運作模式。總部位於巴黎的「無國界」記者,於2018年發起「新聞信任倡議」,目標是應對資訊戰時新聞業所面臨的前所未有挑戰。當前,在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下,新聞得以傳播得更遠更快,但同時也放大了極端的內容,包括煽情、謊話、仇恨值、與謠言。個人論斷和主觀意識凌駕於事實之上,而科技公司與網路平台對此問題並不負責。在這個假消息比真實新聞傳播得更快的資訊戰下,多國的新聞業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況,失去了聲譽、影響力和收入,甚至危害到民主社會的安定。一個個民主國家陷於混亂,老牌者如英國,新興者如台灣,而且資訊愈自由,社會愈分裂。

建立新聞信任的機制
在晚會上,我與主任 Sabbah 討論起:如何有效遏制不實的訊息,並重拾公眾對新聞的信任?他的觀點是,與其對假消息窮追猛打,不如使誠信的新聞更具競爭的優勢,即更容易被搜索、閱讀與信任。他所領導的「新聞信任倡議」,在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omité Européen de Normalisation,CEN)的指導下,由 130 位國際專家共同研發,制定了一套驗證新聞公信力的標準與工具。這套標準涵蓋揭露媒體業主身分、所有權類型、資金來源、編輯政策、員工培訓、內外部治理、問責制度、自動生成內容管理、事實查核與糾正機制等要素。值得注意的是,JTI 檢驗的是新聞製作的流程與標準,並不監督產出的內容,也不對個別記者或媒體進行評分或排名。
主任 Sabbah 強調,「新聞信任倡議」的運作方式是透過搜尋引擎的演算法,讓通過JTI認證的媒體優先被推薦、被查閱,從而提高其知名度、影響力,並增加其籌碼與廣告商談取利潤。自 2019 年起,該「倡議」積極號召全球媒體參與,不論公營或私營,無論是大型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廣播和電視)還是小型新興的線上媒體,只要致力於透明度和編輯獨立性,並提供可靠新聞報導的機構,都符合申請 JTI 認證的資格。至於「自媒體」,JTI 還在審慎考量。因為自 2018/2019 年 JTI 標準制定以來,自媒體發展迅速,現有標準尚未完全適用於個人內容創作者。不過, JTI 正與自媒體工作者交流,以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看法。這也展現了JTI 的包容性,與時俱進的精神,凡是有心耕耘新聞專業性、公信力與倫理規範實踐的媒體,都被鼓勵啟動認證。這著重在個別媒體的自我監管與自我申報,「由下而上」的過程。

誠信的 Sabbah 主任回到巴黎後,還特別寄來最新資料:目前,全球共有 119 個國家、2,000 餘家媒體已啟動「新聞信任指標」(JTI)流程。在已參與的 2,000 家媒體中,有 600 家已完成自我評估其對 JTI 標準的符合性,並發布了透明度報告。而在這 600 家媒體中,只有 100 家成功地取得了正式認證,多數是位於歐洲和非洲的機構。亞洲目前只有 4 家媒體,包括台灣中央廣播電台(RTI),已獲取 JTI 正式認證。這是因爲直到 2024 年年初,JTI 才開始在亞洲推動認証,在亞洲成立的第二家 JTI 認證機構,即選在台灣,剛剛簽約。
央廣的 JTI 認證進程
中央廣播電台於 2025 年 1 月正式獲得 JTI 國際認證,成爲全球華語圈第一家通過 JTI 認證的新聞機構。這認證的申請過程,歷時約一年,經過三個嚴謹的階段:第一,自我評估:依據 JTI 問卷,逐項進行自我評估,共有 130 項標準問答;第二,公開透明報告:完成自我評估後,機構需自行撰寫並公開報告,確實資訊透明度;第三,獨立第三方稽核: JTI 指派獨立第三方,對公開的報告,進行外部稽核。稽核通過後,才能正式取得 JTI 認證,並需每兩年接受一次例行稽核。
在全球數位人權大會上,央廣副總台長李明俐説:「認證標準有 130 項,乍看之下真的非常多項,簡直像是體檢一樣,但仔細檢視之後,就會發現這些認證標準都是受眾接觸新的資訊時必須考慮的核心問題,這其實關乎媒體識讀。」 她又説:「這些認證標準是挑戰,也是學習並反思新聞工作的好工具。…… 這就像健康檢查,再次回顧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已經將很多原則以及指導方針付諸實行,這些指導原則有效嗎?是最新的嗎?夠好嗎?」這個殊榮的獲取,不僅有助於提升台灣央廣的國際公信力,也希冀有助於形塑更健康的台灣媒體生態。

國際經驗與啟示
法國對「不實新聞」的處理方式,與英國有共通之處: 不會也不想與「假新聞」糾纏。舉例來説,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 LSE ) 對蔡英文博士論文的不實訊息,沒有窮追,也沒有猛打。在 2019 年 10 月 8 日,LSE 媒體辦公室將經過查證的正式聲明,發布在學校的網站(見連結 https://www.lse.ac.uk/News/Latest-news-from-LSE/2019/j-October-2019/LSE-statement-on-PhD-of-Dr-Tsai-Ing-wen),就不再作回應。查核者自會直接上學院的官方網站去看聲明。
當台灣承接越來越多的國際交流,逐步成為民主倡議的國際夥伴,但在新聞專業與公信力,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全球已有 100 家媒體取得 JTI,台灣僅有一家通過此認證。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台灣新聞的信實度只佔全球 1/100。因此,台灣媒體應該加油,期待陸續有更多競取 JTI 認證,提升自身報導品質,避免淪為假新聞的傳播管道。另一方面,台灣民眾也應培養媒體素養,學習英法兩國對「假新聞」的冷處理,減少對未經證實的訊息過度反應,並養成主動查證的習慣,透過 JTI 認證的 100 多家媒體,獲取更可靠的新聞,增強社會的資訊辨識能力。在資訊戰時,「假訊息」已成為影響台灣團結的關鍵,唯有強化新聞專業標準,建立穩固的新聞信任機制,台灣才能有效抵禦假訊息所造成的分崩離析,並為未來的新聞環境奠定堅實的信任基礎。